植树节简介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法律规定的宣传森林生态效益、动员全民参与植树造林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节、植树周或植树月。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能的认识,促进土地的绿化,达到爱林护林,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中国植树节的由来
被孙中山任命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后不久,于1912年5月成立农林部,下设中国植树节林业部,主管国家林业局。1914年11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颁布。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将每年清明节定为植树节,并选定地点和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植树节仪式,大搞植树。当年7月21日获批后,责令全国如期遵照执行。从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植树仪式。今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每年的3月12日将被定为植树节。
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国民党政府向全国下令:“以后旧历的清明植树节,改为纪念总理逝世的植树样式。”1929年2月9日,中华民国农矿部颁布了16条纪念总理逝世的各省植树暂行条例。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部长易培基积极主张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植树造林,并于1930年2月提交行政院和国民政府。3月9日至15日的一周是“植树运动宣传周”,在孙中山先生逝世12周年纪念日举行植树仪式。在中国的北方,因为是三月上旬,所以不适合种树。特别规定3月12日仍举行植树式。植树造林宣传周将于清明节参观,我部将公布《省、市、县植树造林宣传周纲要》第七条,全国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根据国务院提议,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正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3月12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植树节。
这个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中国将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定为植树节,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着他未了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
酒泉市绿化委办公室
酒泉市林业和草原局
编辑: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