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白山脚下的边陲小城龙井,是“中国苹果、梨之乡”。享有“北梨之秀”美誉的苹果梨,就诞生在这片生机勃勃的黑土地上。
在这里,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龙井人以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让苹果梨产业生根发芽,硕果累累。
“真梨”:漂洋过海,然后扎根沃土。
一百年前,一个年轻人受哥哥崔昌浩的委托,将四棵梨树的接穗从海外带回龙井市,希望这四棵接穗能给家乡带来从未见过、尝过的美味果实,并希望这些果实能创造财富和幸福。
“其中三棵梨树成功结出了前所未见的果实。它们吃起来酸甜可口,清脆多汁,被当地人称为真正的梨。”站在当年种下的第一棵果树下,延边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李雄说,这是中国最早的苹果梨树,现在被尊称为纪念碑保护用的“苹果梨树”。
1952年,为了在龙井推广“真梨”,当地政府计划修建一个万亩梨园。之前一直没有正式命名的“真梨”,根据其扁圆形的果形、黄绿色的底色、苹果般的腮红,在当年被正式命名为苹果梨。
从此,苹果梨真正走进了龙井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苹果梨种植。延边龙井果树场第四分场场长李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李继承了父亲的生意,承包了200棵苹果树和梨树。但很快,他发现由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天气、土壤等因素,苹果和梨的产量和质量很难保证。
为了提高苹果和梨的品质,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独特的修剪和授粉方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研制出了综合多用果园机。同时,他放弃使用除草剂,改施有机肥,滋养土地。他被称为“苹果园和梨园的发明者”。
“改变了梨的品质后,新鲜度和耐储存性都特别好。现在好起来了!”如今,他在龙井占地近30公顷,种植了5000多棵苹果树和梨树。
为产品创造附加值。
龙井苹果梨的招牌越来越响,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希望通过苹果梨实现创业梦想。梁作奎是创业大军中的一员。
2006年,他带着在外打工挣来的8万启动资金,回到龙井种苹果和梨。
“回到老家后,没多久我就意识到,这个梨没有品牌,没有包装,没有标准,根本没法谋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为了提高苹果和梨的附加值,他成立了龙井清水果树专业合作社,开始打造自己的苹果和梨品牌。
品牌包装后,合作社的果农每年可以增加几百元的收入,但这在梁作奎看来远远不够。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就要在深加工上做文章。于是他想到了做苹果汁和梨汁。
“苹果梨一做成汁就氧化了,颜色特别不好看。设备不足,经验不足,技术不足,导致后续研发困难。”梁作奎回忆说,这是他当时没想到的。
为解决深加工中的氧化问题,梁作奎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求教,与其他企业一起攻关,历时三年。
“在没有添加剂的情况下,我们通过物理手段解决了氧化问题。现在果汁是乳白色的。”克服了第一个困难,梁作奎带领团队先后开发出苹果梨片、果酒、果酱、泡菜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作为主料或辅料。
2020年,合作社打造的各类苹果、梨深加工产品在全国铺开,并借助网络销售和直播配送,当年每个果农增收近5000元。“下一步是出口!现在我们合作社的苹果和梨可以达到无残留,可以和有机标准相比,符合出口标准。”谈到未来的规划,梁作奎在侃侃信心满满。
百年:不仅是创新,更是传承。
龙井人视苹果、梨为根,是家乡的骄傲。近年来,龙井以苹果梨文化为支撑和灵魂,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苹果梨文化与旅游、科技、物流、商贸、节庆、会展等融合发展。
不久前,延边种植苹果梨100周年庆典在这里举行。历经百年风雨,当地苹果、梨种植面积接近2450公顷,果树近百万株,年产苹果、梨2.9万吨,产值3500万元。
每当苹果花和梨花盛开时,总会有大批游客听到这个消息。在万亩香雪海,千顷玉树琼林,你可以品尝到许多苹果和梨的深加工食品。
“春可赏万亩梨花如海,夏可看星落弯枝,秋品硕果累累,香甜爽口”。在龙井的万亩苹果园和梨园里,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美景,还有当地几代果农的辛勤劳作。
现在,苹果梨作为代表龙井的文化符号,经过岁月的风风雨雨,沉淀了珍贵的民族细节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我回老家创业整整15年,没有离职也没有转行。正是因为这片土地的百年历史,我才不希望它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断层。”梁作奎说,他会永远把家乡的这份“苹果梨之恋”记在心里,尽力让它熄灭!
从百年前崔昌浩遇见第一棵苹果梨树,到李对提高苹果梨品质的探索,再到梁作魁三年努力从加工车间得到第一瓶不氧化的乳白色苹果梨汁。一代又一代龙井人用自己的毅力和探索的勇气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
在未来,这样的斗争将继续下去,就像苹果和梨在这片土地上结出无数果实一样。
吉林日报出品
策划:蒋
作者:隋欣
编辑:刘颖